
家属:“护士,你一定要一针见血啊!”
护士:“宝宝才2个月大,还在拉肚子,血管又细又瘪,我不敢保证啊!”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儿科病房上演着。
从去年开始,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这种情况已经悄然改变……

老年、肥胖、新生儿和普通成人病号血管不充盈、脂肪厚血管深、年龄小血管细、个体血管分布差异大、配合度差等不同状况,都给临床医护人员血管穿刺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重复穿刺增加了患者的痛苦,降低了家属的满意度,也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心理负担。近年来,我国众多三甲医院纷纷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病房年轻护士占比大幅增高,大多护士穿刺经验不足。如何通过培训、利用新科技提高首次穿刺成功率,已成为医院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查阅相关指南和规定,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医护人员将眼光瞄准在了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的指南《输液治疗实践标准》。该指南的第22部分提出一条标准:血管可视化(Vascular Visualization),认为可“考虑使用近红外线(nIR)来定位外周静脉位置及辅助护理人员进行更明智合理的静脉穿刺选择”。

根据此项标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特意引进了PL-800静脉血管显像仪,它将皮下血管高清显示在显像仪屏幕上,使医护人员能清晰识别患者静脉血管,帮助医护人员判别皮下血管的准确位置及走向。

更重要的是,血管显像仪使用过程中不会对患者及医护人员造成健康伤害。为了更好地使用血管成像仪,华西医院急诊科专门安排医护人员对血管显像仪的维护、使用操作进行培训,加强对这种新科技医疗辅助设备的熟悉和配合,并协调解决院内困难血管的穿刺工作。

自从使用了该仪器后,病房首次穿刺成功率得到提升,平均静脉穿刺时间得以缩短,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此外,因为家属可以通过血管显像仪直观地看到血管情况,血管条件特别差的患者家属往往可以主动降低期望值,从而减少了因穿刺失败而产生的医患纠纷。


血管显像仪的使用,让医护人员除了单纯依靠自身经验和技术,也能利用新科技的力量来协助完成静脉穿刺治疗,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也推进了医院静脉输液、静脉采血等操作的科学化和精准化前进的步伐。











